日前中國媒體引述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對市售手機殼進行抽查發發現部分手機殼的鉛含量超標,最高達國家標準上限的30倍,引起廣大議論。由於台灣民眾自行至中國網站購物相當普遍,台灣也有不少店家所販售的手機殼也是由中國掏寶或義烏購買來轉賣的,也讓不少網友關心台灣手機殼是否安全。
台灣手機殼有什麼安全規範為何呢? 以下作一說明:
圖片來源: 中國新聞網
由於手機殼在大陸並未被列入強制性認證商品目錄,大量「三無」產品(無廠名、無質檢、無標準)透過中國電商通路大量流入市場,劣幣逐良幣。其中,中國電商平台近期盛行「9.9元包郵」手機殼,不少中國消費者網購這些廉價手機殼後吐槽「新殼拆封後立即散發濃烈的塑料味」。
中國媒體引述中國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對市售手機殼抽查報告,發現部分低價手機殼的鉛含量超標,最高可達國家標準上限的30倍。 這些超標的鉛和其他有害物質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例如損害骨骼、腎臟功能,甚至引發慢性中毒。報導指出,手機殼行業准入門檻極低,僅需購買模具即可批量生產。許多小作坊為壓縮成本,使用回收塑料、工業級染料,甚至違規添加廉價助劑。某從業者透露:「正規原料每噸上萬元,摻入廢塑料成本能降三分之二。部分商家可能會回收醫療廢料、電子垃圾,簡單處理後注塑成型,這樣的手機殼往往攜帶塑化劑、多環芳烴、重金屬等有毒物質。」
圖片來源: 中國網站
台灣手機殼的安全標準為何呢?
手機殼屬於一般商品,目前台灣只有針對「玩具」及部分「文具」訂定重金屬溶出標準,台灣並未對手機殼的專屬國家標準或強制性規範。不過,為確保兒童在接觸手機保護殼時的安全性,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與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會不定時針對市售「手機保護殼」進行抽檢。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與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在「手機保護殼」商品抽檢除對「中文標示」進行查核外,也會針對重金屬溶出量、8種塑化劑含量、雙酚A溶出及含量進行檢測。
依據歐洲RoHS(危害物質限用指令)規定,無論是家用電器用品、玩具、休閒或運動設備等鉛含量需低於0.1% (1000 ppm (毫克/公斤)),鎘含量需低於0.01% (100 ppm);歐盟REACH法規規定,針對兒童可放入口中的消費品,其含鉛量需低於0.05%以下;手機殼塑化劑含量測試則參考CNS 4797「玩具安全(一般要求)」規範8種鄰苯二甲酸酯類及其混合物含量總和不得超過0.1%;雙酚A溶出及含量則參考歐盟玩具安全指令(2009/48/EC)的0.1ppm標準。
根據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與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歷年的檢測報告,台灣市售的手機殼在化學毒素及重金屬致癌物檢測上大致上都是過關的。換言之,台灣坊間各大通路販售的手機殼基本上並無中國電商販售的「9.9元包郵」手機殼存有潛在健康風險,但仍須提醒台灣民眾要留意台灣拍賣網站或是中國網站販售的低廉手機殼潛在的風險,優先選購在商品包裝上有符合歐洲RoHS標準之商品。
圖片來源: 經濟部標準鑑驗局